
每日新鲜资讯,为您一网打尽!周一至周五ABC中文《头条》展阅愉快!今天是6月22日,星期四,南半球的冬至,也是传统的端午节,祝大家端午安康。
今天的新闻提要:
连续第二天探测到水下噪音 寻找“泰坦”号到底难在哪里?

目前已经搜索了超过25,900平方公里的公海。(OceanGate Expeditions via Reuters)一艘加拿大监测船在搜寻区域探测到了更多的水下噪音。这是搜救团队连续第二天探测到水下噪音。
“泰坦”号(Titan)深潜器搜索人员正在收窄搜索区域,派出更多船只参加搜索,但是目前仍无法确定声音发出的确切位置。
周日失联的“泰坦”号携带的氧气预计在澳东时间今天傍晚7点耗尽。虽然有专家估计96小时的氧气量不一定真的就在96小时用完,但是剩下的时间确实不多了。
美国、加拿大和法国国际联合搜救队派出飞机和船只已经搜索了超过25,900平方公里的公海。
Loading...美国第一海岸警卫队队长杰米·弗雷德里克(Jamie Frederick)说,周三是第二天听到这些水下噪音,但“坦率地说,我们不知道它们是什么”。
此前几家美国媒体报道称,声纳探测到间隔频率为30分钟的砰砰声。
全球知名的伍兹霍尔海洋系统实验室(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Systems Laboratory)主任、退休海军上校卡尔·哈茨菲尔德(Carl Hartsfield)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不能简单地就认为这些声音是从“泰坦”号上传出来的,需要排除可能是其他人为的噪音。
为什么寻找“泰坦”号就像“大海捞针”?

“泰坦”号舱内只有面包车那么大,里面的五个人几乎是挤在一起。(AP/ABC)随着时间在一点点流逝,氧气即将耗尽,救援进展仍然十分缓慢。即使能很快确定潜水器的位置,要把救援设备运到确定地点,再将潜水器浮起,而且前提是它仍然完好无损,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再加上泰坦潜水器失踪的北大西洋海面经常卷起两米高的巨浪,还有雾和暴风雨,这使得搜救任务更是难上加难。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科技记者大卫·波格(David Pogue)去年曾坐过这艘深潜器,他说即使“泰坦”号已经浮出水面,里面的人通过透明窗户能看到外面,也出不来,因为门被用坚固的螺栓从外面封锁固定,必须从外面才能打开,而且潜水器是白色的,很难从空中发现。
波格在推特上说,去年他在报道“泰坦”号时,就亲眼目睹它“消失了大约五个小时”。他说,当时就讨论过在船上安装紧急求助信标。
“泰坦”号失联的地点位于北大西洋,这里经常出现恶劣天气
有人问为什么不能通过GPS全球定位系统或其他通讯手段找到“泰坦”号?
不幸的是,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首先“泰坦”号的通讯系统应该已经断线了。而全球定位系统在水下是不起作用的,“泰坦”号和它的水面支援船之间也没有任何物理连接的东西。
阿德莱德大学造船中心主任艾瑞克·付希尔副教授(Eric Fusil)接受澳大利亚广播公司《世界》(The World)采访时说,与“泰坦”号沟通的唯一方式是通过海水,这并不容易。
“不幸的是,在水面之下,海水很快阻断传播——没有雷达,没有GPS,聚光灯或激光束在几米之内就被吸收了,”他说。
“像泰坦这样的潜水器大多可以使用声学声音传感器和通信设备,在正常情况下,潜水器船员可以通过超短基线声学系统传输短信。”
救援队在失联区域发射声纳探测器,向海洋深处发送声波,然后收听有没有任何回声。但这也不容易。 弗林德斯大学的萨姆·德雷克教授(Professor Sam Drake)说,在这样的深度收听回声是非常困难的。
“问题是我们必须足够近才能听到回声,而且我们必须能够将泰坦的回声与海洋生物和其他物体(如集装箱)区分开来,”他说。
专家表示,即使泰坦有自己的声波探测器,鉴于其可能所在的深度和海洋表面的恶劣天气,也很难收听得到。
“这真的是大海捞针,”德雷克教授说。
被政府联系后 香港知名民调机构将回避敏感话题

香港民意研究所决定不再对“六四”等敏感议题进行民调。(AP:Louise Delmotte)香港最著名的民意调查机构——香港民意研究所(PORI)在被特区政府机构联系后,决定限制其民调范围,不触及敏感话题,例如1989年的“六四”事件。人们担心这一变化可能会限制香港民意信息的收集和公布。
香港民意研究所本周二(6月20日)宣布,已初步决定取消约四分之一的常规调查问题,并将其余约三分之一的问题限制在内部使用、学术研究和委托服务上,而不公诸于众。
两周前,该研究所在香港特区政府机构的建议下,取消了在“六四”周年之际公布相关调查结果。
研究所的首席执行官钟庭耀(Robert Chung)表示,政府的评估是该研究所对其运营进行审查时考虑的因素之一。他没有透露具体是哪个政府机构。
他说,香港民意研究所还考虑了一些因素,包括对民意数据的需求、香港社会的发展、民调机构在促进科学和民主方面的作用,以及法律风险。
在去英国前曾担任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总裁的钟剑华(Chung Kim-wah )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
在接受美联社(AP)询问时,香港警方没有表明他们是否向该民意调查机构提出过相关建议,但表示维护国家安全是所有公民和组织的义务。香港政府则没有立即回应评论请求。
在成立独立研究所之前,钟庭耀曾是香港历史最悠久大学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的研究主任。多年来,他领导的香港民意研究所的工作引起了亲北京媒体和组织的愤怒。
在《香港国安法》于2020年6月实施后,该研究所继续就政治敏感问题展开民意调查。例如,在对天安门镇压事件的民调中,问受访者是否认为北京学生或中央政府“做得对”。
冬至裸泳:塔州暗黑艺术节的重头戏
今天是南半球的冬至,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每年冬至,塔州“暗黑艺术节”(Dark Mofo)都会举办裸泳活动(Winter Solstice Swim)。
今年有将近2000人参加,人们冒着严寒,走进寒冷刺骨的特文河(Derwent River)畅泳。
今天早上7:42分,霍巴特的太阳升起,气温只有3摄氏度左右,可是寒冷的天气也阻挡不了人们的热情。
Loading冬至裸泳活动始于2013年,当年有约230人参加,最初被警方取消,理由是裸泳可能违反法律。
但后来警方改变了主意,允许活动从纳特格罗夫海滩(Nutgrove Beach)转移到离住宅区更远的长滩(Long Beach)举行。
近些年来,这一冬至裸泳活动越来越受到欢迎,今年参加的人数达到2000人,也成为了“暗黑艺术节”的重头戏。
3D打印技术带来人造假眼革命

假眼制造师为那些因癌症、受伤或天生没有眼睛的患者制作人造眼。(ABC News: Chris Gillette)尼古拉斯-普尔斯(Nicholas Puls)是位假眼制造师(ocularist),在他的工作室里,他在耐心地制作着看似微小的杰作,为每个假眼一笔一划地上色。
这位说话温和的假眼制造师为患有癌症、外伤、天生只有一只眼睛或没有眼睛的患者制作假眼。
制作假眼是一个耗时的过程,需要专业的建模和绘画技巧。
每年,布里斯班皇家妇女医院(RBWH)要为大约10名患者提供假眼眶和眼珠。而每年约有100名患者需要假眼球,这些眼球要适合患者现有的眼窝。

假眼眶是由硅胶制成的,里面可以镶上手工制作或3D打印的假眼球。(ABC News: Chris Gillette)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假眼球工艺也在悄然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离尼古拉斯·普尔斯工作室不远处就是顶尖的赫斯顿生物制造研究所(Herston Biofabrication Institute)。
该研究所于2020年创立,专门从事医疗设备的三维扫描、建模和打印,以及研究未来植入物的生物相容性材料的使用。
包括高级研究员詹姆斯·诺瓦克(James Novak)在内的一个科学家团队正在进行一项评估试验,让10名患者参与3D打印眼睛,并与手工制作的假眼进行比较。
诺瓦克博士说:“通过数字化,我们可以拍摄患者现有眼睛的照片,将其镜像到另一侧,并完美地复制出来。
“传统上,这必须由手工完成,显然有误差的空间,而且假眼制造师的技能显然对假眼的准确性起着很大作用。”
在被问及3D能否完全取代手工假眼制作时,诺瓦克博士说目前还不行。
罕见袋鼹鼠在沙地上“划水式前行”让人“难以置信”

袋鼹鼠小巧玲珑,毛色金黄。(Supplied: Kiwirrkurra Indigenous Protected Area)在澳大利亚中部的乌鲁鲁(Uluru)附近发现了十分罕见但不稀有的袋鼹鼠(marsupial mole)。
来自北领地爱丽斯泉(Alice Springs)的鞋匠詹姆斯·杨(James Young)和他的太太发现了这种有袋动物,“感到震惊和难以置信”。
这种全身金色的小动物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地下,每十年才会被人类看到5到10次。
这对夫妇在前往乌鲁鲁附近的偏远社区Mutitjulu工作时,杨先生在路上有幸看到了一只。
他说:“但当我走近时,我意识到这是一只在大白天要过马路的袋鼹鼠。”
杨先生知道袋鼹鼠十分罕见,于是他立即停下车,将“小家伙”带到距离道路20米的安全地带。
Loading...袋鼹鼠的外观很特别:它有着“丝绸般”的金色皮毛,一个粉红色的球状鼻子和铲子一样的爪子,可以钻进沙子里达80厘米。
作为澳大利亚特有的有袋类动物,它有一个育儿袋,不过,为了不进沙子,育儿袋是向后开的。
袋鼹鼠没有眼睛,完全看不到东西。
据信,袋鼹鼠在澳大利亚沙漠中普遍存在,从西澳州到辛普森沙漠(Simpson Desert)都能找到它们的踪迹,但是要能亲眼看到这种小动物确实需要很大的运气。
ABC中文《头条》仍在更新中,敬请关注。
Posted44m ago44 minutes agoThu 22 Jun 2023 at 1:54am
转自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中文
原文地址:http://www.abc.net.au/chine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