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日新鲜资讯,为您一网打尽!周一至周五ABC中文《头条》展阅愉快!今天是2024年1月12日,星期五。
今天的新闻提要:
台湾总统大选前最后关头三位候选人争相造势 两岸口水战继续

中国国台办与台湾外交部各执一词。(composite)就在台湾总统大选于明天(1月13日)举行之际,中国周四警告称,台湾执政党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赖清德如果获胜,将对和平构成威胁。
在中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下,这次台湾总统大选备受国际社会关注。
中国虽然未公开点名让北京心仪的候选人,也未说明正确的投票选择是什么,但却将这次大选描述为“战争与和平之间的选择”。
中国和国民党都称民进党的赖清德是台湾正式走上独立的危险支持者。另一方面,赖清德曾多次提出与中国会谈,但都遭到拒绝。赖清德说只有台湾人民才能决定他们的未来。
中国国台办在最新发表的一份声明中再度将赖清德形容为是一个“顽固的台独工作者”,如果他上台,将会进一步推动分裂活动。
国台办表示:“衷心希望广大台胞认清民进党‘台独’路线的极端危害性和赖清德引发两岸对抗冲突的极端危险性,在两岸关系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作出正确选择。”
台湾外交部回应谴责中国“再次公然恐吓台湾人民和国际社会,介选意图昭然若揭”。
“中国政府不理会国际社会的质疑和反感,全然不顾台湾人民的感受,企图以所谓‘战争与和平的选择’进行恐吓胁迫,此种公然介选的粗暴行径才是造成两岸关系及区域发展紧张对立的祸源。”
台湾外交部还呼吁北京当局“深切自我检讨,悬崖勒马,停止任何挑衅言论和行径”。
中国一贯认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拥有对台湾的主权也从未改变”。
然而,台湾政府反对中国的主权主张,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未统治过台湾岛,也无权代表台湾发言或控制台湾,因为只有台湾人民才能这样做。
中国从未放弃使用武力将台湾置于其控制之下,并在过去四年中加强了在台湾岛周围的军事活动,定期派遣战机和军舰进入台湾海峡。
在华盛顿,拜登政府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官员周三(1月10日)表示,华盛顿在台湾选举中不偏袒任何一方,也没有最喜欢或首选的候选人。
这位官员说:“我们反对外界对台湾选举的任何干涉或影响。无论谁当选,我们对台湾的政策将保持不变,我们强有力的非官方关系也将继续。”
这位官员还透露说,台湾选后,美方将派遣代表团到访台湾, 并表示这“完全符合先例,当然也符合我们的一个中国政策”。
国民党:“赖的台独主张,是一个引战的主张”

台湾总统大选国民党副总统候选人赵少康说如果赖清德获胜,“520”权力移交给继任者之前加剧。(Reuters: Carlos Garcia Rawlins )台湾在野党国民党传统上倾向于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但否认亲北京,也谴责赖清德支持台独。
周四,国民党副总统候选人赵少康在新北市接受外媒记者采访时说,如果赖清德获胜,紧张局势很可能会在5月20日总统蔡英文将权力移交给继任者之前加剧。
他说:“蔡英文已经比较低调了,没有喊台独,赖清德如果当选,你认为两岸会比现在好吗?”
“一定更严重、更紧张,海峡两岸紧张。”

台湾总统大选国民党总统候选人侯友宜认为赖清德如果获胜,他的台独主张,是一个引战的主张。(Reuters: Carlos Garcia Rawlins )在同一记者会上,国民党总统候选人侯友宜在回答同一问题时说,侯友宜表示,如果赖清德当选,赖的台独主张,是一个引战的主张。
他引述全球政治风险咨询机构“欧亚集团”对今年的风险评估将赖清德跟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以色列总理内坦尼亚胡并称“美国的危险朋友”。
民进党:“赵少康所想的就是统一”

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赖清德承诺 “不卑不亢维持现状,守护国家生存的发 展,守护2300万人宝贵的性命”。(Reuters: Carlos Garcia Rawlins )赖清德的竞选团队却反驳说,赵少康在与中国的利益保持一致,鹦鹉学舌,还在“散布战争恐惧”。
民进党发言人戴玮姗说:“赵少康所想的就是统一”。
赖清德在周四晚间的集会上说,台湾已经是民主和自由的堡垒,人民应该选择正确的人和正确的民主道路。
“和平是要靠实力,而不是靠侵略者的善意,”他对欢呼的人群说。他还承诺 “不卑不亢维持现状,守护国家生存的发 展,守护2300万人宝贵的性命”。
稍早,赖清德在一场记者会上表示,如果当选,他将维持台海现状,并从实力地位出发维护和平。他同时表示愿在平等与尊严的前提下与北京进行对话。
赖清德此前也曾表示,他并不寻求改变台湾的正式名称“中华民国”。
民进党将国民党及其总统候选人侯友宜形容为亲北京。
选前最后一天的造势活动
侯友宜将于今天(1月12日)白天在台中做选前的街头选民动员,晚上举办名为“赢回中华民国”选前之夜造势活动。然而,国民党发言人杨智伃介绍,出席这场活动除了侯友宜、副总统候选人赵少康及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外,立法院前院长王金平、不分区立法委员候选人韩国瑜、台大前校长管中闵、台北市长蒋万安、台中市长卢秀燕以及双北区域立委候选人等都将到场。

台湾媒体报道,前总统马英九不会参加今晚的国民党造势活动。(Reuters: Nicky Loh)而近日曾发表了“两岸关系必须相信习近平”言论后,前总统马英九据报被移出了选前之夜造势活动的受邀名单。
台湾媒体报道,但是马英九办公室则称“我们没有受邀,所以不会出席”。

台湾总统大选已经进入白热化的冲刺阶段。(Reuters: Carlos Garcia Rawlins)在民进党方面,总统候选人赖清德今天白天在双北扫街拉抬立委声势,晚间在台南与故乡新北举办选前之夜晚会。蔡英文总统下午先到彰化为民进党立委候选人吴音宁站台,紧接着到台中出席民进党立委候选人林静仪造势活动,晚间再回板桥第二运动场出席民进党选前之夜活动。

民众党总统候选人柯文哲今天将回到台北市,并计划举行新闻发布会。(Reuters: Ann Wang)民众党总统候选人柯文哲则回到台北市,他与副总统候选人吴欣盈上午先举行国际记者会,向外国媒体讲述执政政见,随后在柯文哲大本营台北进行扫街拜票,晚间在凯达格兰大道举办选前之夜造势活动。
联邦反对党领袖达顿呼吁抵制Woolworths和Big W

一些专家认为,其他零售商会利用Woolworths下架澳大利亚日商品的决定,销售自己的澳大利亚日商品。(ABC News: Elias Clure)由于“社区需求逐渐下降”,澳大利亚主要零售商Woolworths和Big W已决定今年澳大利亚日(Australia Day)不上架庆祝这一节日的货品。
然而,这一决定却招致联邦反对党领袖彼得·达顿(Peter Dutton)的强烈批评,他呼吁澳大利亚人“抵制Woolworths”,而澳大利亚和解组织(Reconciliation Australia)则对此举表示了欢迎。
虽然Woolworths是迄今为止宣布这一决定的最大零售商,但专家表示,他们不太可能是最后一家。
去年1月,Kmart已宣布将不再销售与1月26日澳大利亚日有关的商品。
该连锁廉价店一位发言人在2023年说道:“我们尊重1月26日对不同人的不同意义,我们的目标是营造一个包容、尊重顾客和团队的环境。”
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了解,Aldi也不会为澳大利亚日开展任何特别促销活动。
廉价服装连锁店Best&Less也告诉ABC,它“从去年起就开始销售以澳大利亚为主题的儿童服装”。
不过,Coles证实,它将在“整个一月份储备少量以澳大利亚日为主题的夏季娱乐商品”。
ABC还联系了The Reject Shop、Target和IGA,以获取更多信息。
昆士兰科技大学商学院(QUT Business School)消费者行为和心理学专家加里·莫蒂默(Gary Mortimer)说:“我认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在现代社会,企业、组织,不仅仅是零售商——都在反思这一天[的意义所在]。”
近些年来,有关1月26日以及它对社会不同阶层意义的讨论越来越广泛。原住民认为这一天是“入侵日”,而一些1888年1月26日首批跟随英国库克船长登陆澳大利亚人士的后裔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说这是当代澳大利亚的开端。也曾经有不少地方政府和组织,甚至个人呼吁将澳大利亚日改在不那么敏感的另一天。

彼得·达顿希望Woolworths撤销这一决定。(ABC News: Ian Cutmore)达顿先生说,他希望Woolworths能改变其决定,并呼吁阿尔巴尼斯总理“公开批评”Woolworths,呼吁该连锁超市的首席执行官停止做出带有“觉醒议程”(woke agenda)的决定。
他对悉尼商业电台2GB说:“我认为人们应该抵制Woolworths。”
“我强烈建议大家到其他地方买东西......在像Woolworths这样的公司恢复理智之前,我认为公众不应该支持他们。”
然而,在回应达顿先生这番言论时,农业部长穆雷·瓦特(Murray Watt)表示,达顿先生在分裂社会。
“他的言论表明,他更喜欢对人们大喊大叫,更喜欢分裂澳大利亚人,更喜欢消极,而不是让人们团结起来,共同解决对澳大利亚人来说真正重要的问题。”
澳大利亚和解组织则在一份声明中说:“看到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人花时间重新评估我们希望我们的澳大利亚日代表什么,以及我们如何才能创建一个更好的国家——一个包括原住民在内的所有澳大利亚人都为庆祝而自豪的国家,我们深受鼓舞。”
2024是全球大选之年 超过50个国家将举行全国性选举

美国总统拜登和他的前任特朗普之间可能进行二次较量(Reuters: Octavio Jones, AP: Manuel Balce Ceneta)拥有全球一半人口的共计50多个国家将于2024年举行大选,但对行使投票权的公民来说并非都是好消息。
从俄罗斯、台湾和英国到印度、萨尔瓦多和南非,总统和立法机构选举对人权、经济、国际关系以及世界的和平前景都有着巨大影响。
在一些国家,投票既不自由也不公平。在许多国家,反对党候选人受到限制、选民感到疲惫、被操纵,以及层出不穷的虚假信息,民主的命运将会如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美国11月举行总统大选
美国总统拜登和他的前任特朗普之间可能进行二次较量。如果特朗普在11月的选举中获胜,这或许将是全球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总部设在伦敦的智囊机构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所长布朗温·马多克斯(Bronwen Maddox)表示,不寻常的高风险投票也将体现了各地选民的 “不满和烦躁不安的情绪”。
台湾总统大选本周六举行
台湾将在中国的压力下于本周六(1月13日)进行总统大选,民进党对中国态度更加强硬,而国民党则可能更符合中国心意。
孟加拉国选举揭晓
孟加拉国总理谢赫·哈西娜(Sheikh Hasina)是世界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女性领导人,她在周一(1月8日)的选举中第四次连任。哈西娜领导的人民联盟党(Awami League)以40%的低得票率再度当选。这一选举结果打压不同声音造成了发生政治动荡的风险。
印度大选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将于2024年年中举行大选,印度人民党右翼民族主义者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很可能第三度连任。
对他的支持者来说,莫迪是一个曾经的政治局外人,他肃清了数十年的腐败,使印度成为一个新兴的全球大国。但批评者则说,在他的领导下,印度民族主义者对新闻和言论自由的攻击以及对宗教少数群体的攻击变得越来越肆无忌惮。
欧洲议会选举
在欧洲,随着欧洲大陆经历经济动荡和来自其他地区的大规模移民,民粹主义在欧洲站稳了脚跟。
6月的欧盟27国议会选举将是传统政党能否击退民粹主义对手的标志,其中许多政党对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支持持怀疑态度。
俄罗斯总统选举
在俄罗斯2月份的总统大选获胜者毋庸置疑,普京在竞选第五个任期,只有很少的反对的声音,他的主要竞争对手或入狱、或流亡、或死亡,一位呼吁在乌克兰实现和平的政治家被取消竞选资格。
白俄罗斯议会选举
白俄罗斯的情况也类似。2月25日是自卢卡申科政府2020年镇压反对盟友普京的抗议活动以来举行首次议会选举。数以千计的反对者被关进监狱或逃离该国。
2024年是个世界大选年。多个国家会面对民意选择所带来的经济影响。以下是今年的大选时间表:
1月 孟加拉
1月 台湾
2月 印尼
2月 阿塞拜疆
3月-4月 俄罗斯
4月-5月 印度
5月 立陶宛
5月 巴拿马
6月 墨西哥
6月 比利时
6月 冰岛
10月 乌拉圭
10月 格鲁吉亚
11月 美国
11月 罗马尼亚
12月 英国
12月 克罗地亚
澳洲第三阶段减税政策是否会带来通胀困扰?

联邦国库部长吉姆·查莫斯对第三阶段减税可能带来的通胀影响讳莫如深、只字不提。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的第三阶段减税计划是否会加剧通胀问题?国库部长吉姆-查默斯(Jim Chalmers)却不愿回答这个问题,对此保持沉默。
这个阶段性减税政策自2018年提出以来就一直备受争议,主要是针对其公平性。作为税务改革的一部分。分阶段减税先从中低收入人士开始,今年将抵达减税的最有一个阶段,也就是为高收入人士减税。
但是,随着第三阶段减税即将于今年7月1日开始,查默斯先生本周重申,通胀影响已被纳入国库部的通胀预测。
但他回避了一个事实,即政府并未委托就减税与通胀关系进行任何具体的建模工作,独立参议员大卫·波克(David Pocock)上个月从申请获得的政府文件中证实了这一点。
一些人士认为给高收入人士减税(即第三阶段)会让纳税人手中有更多的钱来消费,第三阶段的减税政策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通货膨胀。问题的关键在于影响有多大。
认为影响可能较小,因为减税向高收入人士倾斜
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经济学助理教授史蒂文·汉密尔顿(Steven Hamilton)说,可能发生的通胀效应可能不大。
他说,减税受益的人大部分年收入都超过8万澳元,还有很大一部分用于那些年收入超过18万澳元的人,然而属于这一类的人并不多,他们却很可能会节省一大笔税款。
第三阶段将对收入在45,000澳元至200,000澳元之间的应纳税收入适用30%的统一税率。由于税率是渐进累计的,因此应税收入为45,000澳元的人将不会得到任何好处,而收入超过200,000澳元的人将得到9,075澳元的减税。
经济学家的粗略估计表明,第三阶段减税的通胀效应将会使政府制定的通胀预测略有变化。
在紧缩经济时突然刺激经济,两者相悖
然而,影响经济学(Impact Economics)的首席经济学家安吉拉·杰克逊(Angela Jackson)却表示,第三阶段减税对通胀的影响不小,而且时机令人担忧。
她说虽然第三阶段的减税政策不是最能刺激通胀的政策,但肯定一定会对通胀有所刺激。她说此时是试图放缓经济,以消除通胀压力的时刻,任何额外刺激经济的措施都存在问题。
在今年5月份新联邦财政预算案出台前,与减税相关的讨论很可能会继续下去,尤其是堪培拉是否要考虑将减税政策扩大到中低收入人士,目前,政府并未排除这一可能性。
骑着电动摩托车环游世界的男子来到澳洲

罗曼·内迪尔卡从悉尼出发,途经阿德莱德到达北段城市达尔文。(ABC Radio Sydney: Declan Bowring)为了证明骑电动摩托不需要为了充电和航程而焦虑,现年47岁的斯洛伐克人罗曼·内迪尔卡(Roman Nedielka)不到六个月前开始了他长达3.8万公里的单人环球旅行,迄今为止,内迪尔卡先生的足迹遍布亚洲、欧洲和北美。
近来,内迪尔卡先生来到澳大利亚,将从悉尼出发,途经阿德莱德,最终到达北段城市达尔文。
他说:“人们有着这样的旧观念:......充电很困难,续航能力可靠吗?”
“我已经骑行了五个月,电池从来没有用完过。
“如果你能骑着电动摩托车环游世界,人们就不用担心在城市骑车或周末与朋友一起骑车了。”
在澳大利亚的旅程中,内迪尔卡先生并不担心内陆地区没有足够充电桩的问题。
他说,通过使用标准的电源插座充电,他可以在哈萨克斯坦空旷的沙漠中骑行200公里。
内迪尔卡先生说,电动摩托车与汽车的不同之处在于,电池没有那么大。
他说,在理想的条件下,他的电动摩托车充一次电可以行驶300公里,而事先规划很重要,可以确保他不会被困在没有地方充电的地方。
电动汽车委员会(Electric Vehicle Council)的杰克·怀特海德(Jake Whitehead)博士说,民用摩托车队电气化对减少排放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
澳大利亚人对电动汽车的需求与日俱增,去年的销量比2022年翻了一番,但这主要是针对汽车而言。
怀特海德博士说,电动摩托车的主要障碍是车型有限,而且成本普遍较高。
Loading《头条》仍在更新中,敬请关注。
LoadingPosted20m ago20 minutes agoFri 12 Jan 2024 at 12:14am, updated15m ago15 minutes agoFri 12 Jan 2024 at 12:20am
转自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中文
原文地址:http://www.abc.net.au/chinese/... |